演出日期:Oct.30, 2015 演出地點:國家戲劇院National Theater
"如同旅途一般的人生 我們皆是飽受爭鬥、謾罵、風雪摧殘的流浪者 獻給每個卑微卻精彩活著的人們"
舞台上各個看似受盡風霜空無靈魂的白色身軀,聽從哨聲,往舞台各處奔走,口中不時發出"恩 恩恩 恩恩恩恩"的嗚咽聲,猶如日復一日漫無目的地遊走於生活之中的人偶。 哨聲與軍樂帶來的是每個舞者們整齊劃一的群體舞步,舞台前一排灰白人們褪下腳上的鞋,剝離那未開化的外殼,而誕出"人性"。耳邊響起的是Gilles de Binche的音樂,狂歡節的熱鬧氣氛、充斥朝氣人聲,感染著從岩土風霜中甦醒的人們,不再只是盲目似地於舞台亂竄,更增添了許多生氣,透過最直接的肢體展現人類最原始的慾望,本無情緒的臉龐,也有了不一樣的情緒。 褪下原始外殼的個體,也開始出現身為人的喜怒哀樂,爭執、衝突,就像是一群小孩子在玩耍時,總是快樂的時候很快樂,可以毫無顧忌地一同玩耍,卻又會因為小小的碰撞或話語,就爭吵、反目,本來友好的卻因此產生紛爭、隔閡,讓一旁的他人逼不得已也陷入勸說、壁壘分明的情境。Franz Schubert的交響樂,配上這種看似肢體不協調又富有情緒、戲劇化的舞步,古典樂和現代肢體動作的結合,衝突感十足卻也毫無違和感,反而更顯意象的詼諧與嘲諷。 注入人性後的人偶們,在經歷爭鬥、咒罵與分裂,已被世俗著上不一樣的色彩與性格,世界之下,每個人為各自生活努力的當下,即便有辛苦、有不滿、但當有一件小欣喜的事情發生在周遭時,我們也還是會想要湊一腳的沐浴在那個歡愉的氛圍下。就像餐廳裡,別桌的人在慶生,旁觀的我們也常常也會不自覺地加入哼著生日快樂歌。別人的生日蛋糕從來就與我們無關,就算吃了蛋糕又如何,在許願之後,並不會有所差別,我們還是我們。大多數的我們只想參與他人的快樂,但卻又無情地奪走他人的歡樂後轉身離去。這個瞬間,大家都懂了,歡愉之後終須回到蠟燭熄滅後的那個現實。緩步退至黑幕之中,直到最後一人,結束這一齣似嘲諷又玩弄的鬧劇。
原以為就此結束的旅途,卻在右方微弱黃光中再次出發。這次的出發參雜著左右腳步的重心切換,宛若發條娃娃般地晃動前進。即使因為"人性"而不再如原始般純白單純,歷經風霜後的旅行,眼神雖不再呆茫,卻已不見人性點活後的歡躍。這一行旅者是在逃難還是如同耳邊不斷重複呢喃的 "Jesus' blood never failed me yet......"懷抱一個找尋容身之處的希望。提著包袱,偶而望向天空猙獰的表情,似乎又矛盾地懷疑這個世界,但究竟旅途的終點在何處,燈光消逝在舞台上最後一個旅者身上前,我們都無從知曉。
May B是一齣讓人覺得相見恨晚的舞劇。90分鐘的演出,不論音樂、肢體、服裝、情節,都挑戰的觀眾對於舞蹈(更確切的說是當代舞蹈),這些不連串又毫無關係的動作編排,打破我們對於現代舞的觀舞感受,更特別的是,編舞者為舞作注入的故事,讓人無法只單一注目"舞",透過肢體的律動、角色的塑造進入戲劇的世界。又如同默劇般地,舞者們不再只是跟著音樂展現高超的舞蹈技巧,更要深入角色,"演"出一碼舞,即便是坐在戲劇院三樓觀賞的我,都可以藉由舞者們的肢體、裝扮,去看穿編舞者要傳遞的角色形象,這群流浪者,有老有少有男有女有胖有瘦有佝僂有常人,就像是我們的翻版。有些動作看來可笑,但就像我們看喜劇一樣,訕笑著他人的舉止,卻忘了喜劇的背後其實突顯的是最深層的悲傷。May B不只是可能或不可能,它讓我們看到了身為"人"的縮影,簡單卻又令人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