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Peggy

《蓬萊》重拾那些快被遺忘的神話


圖片來源:兩廳院2018TIFA官方網站

圖片來源:兩廳院2018TIFA官方網站

製作演出:拾念劇集

戲偶協力: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時間:2018/03/02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西方有希臘神話,東方神話的神秘和眾神間的愛恨情仇也是相當精彩。取材自古籍《山海經》的《蓬萊》,集結了上古中國神話裡的各種傳奇眾神,女媧、祝融、軒轅、西王母、青鳥、大禹和河伯等,這些年幼時聽到的神話故事人物,如今透過李易修超神話版的編導,不僅維持著各神代表的特質表徵,更另闢一座競技場讓諸神們再現崑崙傳說。

那些故事究竟是真實發生而流傳下來的還是古人為那些遠古不可考的世界所下的註解,神話故事總是給人無限的想像空間,。

神話的迷人之處就在那似假如真的故事情節和那些也有著人性光明與黑暗的神族除讓我們人族對其崇拜之外亦有情感上的共鳴。

《蓬萊》亮點之一是音樂和跨界演出的創新。在樂曲組排上結合台灣傳統南、北管樂,加入現代音樂元素使整個時空背景環繞著亦古亦今亦傳統亦現代的聽覺氛圍。而在台詞的「發音」,更發展出一套融合「閩南語」、「客家話」、「廣東話」與「蘇州話」的獨特語系,讓以往〔k〕〔g〕〔t〕〔d〕不發音的尾音韻重見光明,為這套自創的「神話語言」增添了神族們帶有的神祕韻味。

而演員與戲偶的共演,有的頭戴偶面具,有的則是以「槍」為身以「偶」為面的偶人物。偶之於神族,讓身為人的演員與神族有了一偶之隔;偶面具之於人,讓人聯想到民間廟宇文化中的「開臉」,飾演神族的演員們戴上偶面具,似也可說是對於「神族」的尊敬和一種上神的表徵。除了人演偶,偶演神,在第四幕的「鬼島神族」,一場鬼島女神、軒轅與雲鬼、泥鬼的對手戲,透過布幔和偶戲巧妙的手法,讓鬼島女神與軒轅能瞬間置換,吸引著還沉浸在對話劇情中的觀眾們在這樣微妙的變換手法下凝神注目。

《蓬萊》在樂曲與唱曲上仍然以傳統戲曲為主軸,「身段」更是責無旁貸地出現在絕大部分的場景和橋段中,但《蓬萊》不是一齣能輕易將它分類的作品,從演員們的肢體動作與聲線唱腔更可以看出編創團隊的用心創意與演員們的專業功力。雖然每個「偶面」都有著原先設定的表情,而且五官細節都十分講究,但由於演員們不是頭戴偶面具就是藏身在槍偶之後,演員本身的表情在演出中其實是無法直接被觀眾看見的。但透過演員們的聲音、唱腔和音調,運用頭部擺動、肢體亮相動作,在高潮迭起的劇情中表現這些「真人不露相」的神族們的微妙情緒,也給了神族一道可以不用動嘴就能說話的「神力」。

在這段神話傳奇下,舞台、道具和服裝都讓人彷彿浸身在蓬萊山上,色調也呼應著這些上古神族開天闢地時的大地色,讓觀者猶如置身在雲霧繚繞的仙界,在宜古宜今的曲樂下,看著亦人亦偶亦神的演出,著實演出了一條讓人耳目一新的當代戲劇之路。期待這樣唯美又富有東方神話色彩的劇作,能走出屬於台灣的古典文化。

35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