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Peggy

【2019 APP CAMP】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觀察報告


2019.11.18-24

APP是什麼?

APP全稱為Asian Producers’ Platform,亞洲製作人平台,是一個長期公開的非營利合作計畫,由最初發起的韓國(The Steering Committee for the Producer)、日本(Open Network for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 ON-PAM)、臺灣(表演藝術聯盟)和澳洲(Live Performance Australia)四國表演藝術組織串連推動。

旨在建立一個亞洲製作人的緊密網絡,使製作人可以在亞洲地區進行有效率的工作、共享和發展藝文作品、專業技能及區域文化。

扉美術館 FEI ARTS @ 廣州 ©APPCAP

平台提供參與者:

  1. 建立亞洲主要國家網絡

  2. 以創造實踐探究製作

  3. 跨文化製作的發展與實踐

  4. 藝術領頭羊的發展

扉美術館 FEI ARTS@廣州©APPCAP

2019 APP Camp 活動內容

一、APP Camp是什麼?

APP Camp亞洲製作人平台工作營,係一為期一週的製作人跨國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歷屆的APP 工作營由以下國家主要策劃 :2014年韓國、2015年臺灣、2016年日本、2017年澳洲、2018年印尼、2019年香港廣州澳門。

工作營架構有講座、機構與機構的參訪、專題討論、分組田野研究及公開論壇等基本大方向。工作營的人員組成可區分為策畫團隊(planning team)、參與者(participants)、觀察員(observer)。

二、2019 APP Camp的探訪

(一)概述

本屆APP Camp著眼在近年來受到中國政府確認執行區域發展方向的大灣區(Greater Bay Area, GBA)。大灣區包含港、澳及廣東省的九個城市。本次的探訪區域則聚焦在香港、珠海、澳門及廣州,探訪的主軸依據組別探訪的區域不同,在活動後半段全員會合之後也會進行各組探訪觀察與討論的分享會。

分組探訪分享會 Group 3 team member@廣州© Peggy WU

(二)分組探訪—文化跨越的澳門與珠海

1、探訪主題

探訪主題著眼在藝術節製作產業當前實踐與未來的挑戰。本次的探訪旨在瞭解不同城市和文化間的藝術節製作與運行。藉此觀察探討在藝術節製作系統中的製作、資金籌備、策展與宣傳如何解決或改善困境。

2、探訪地點、展覽

2-1 澳門

1) 「話語(LINGUA FRANCA)」-第二屆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

以葡語系國家為主題的展覽,展出一系列連結葡語系國家的攝影作品。此處所稱的葡語系作品,主要是指這些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反映葡語系國家的整體狀況。因此,在選擇作品的概念上主要是作品的創作地點而不是藝術家的國籍。

a. 綠屋仔

綠屋仔 Green House@澳門 © Peggy WU

綠屋仔 Green House@澳門 © Group 3 members

位在澳門美副將大馬路上的葡式別墅,俗稱綠屋仔,顧名思義,整幢房子外面漆有宛如Tiffany的綠。近年政府致力修復此大路上的數幢葡式別墅,綠屋仔也在今年完成修復工作,並作為本次年展的展覽空間之一。

空間上可以分為四大塊,兩塊一區,一區皆有一二樓,只是一樓空間不大,展覽的攝影作品主要放置在二樓。

b. 牛房(市政牧場舊址)

牛房 Ox Warehousr@澳門 © Peggy WU

牛房 Ox Warehouse@澳門 © Group 3 members

相距綠屋仔不遠處的對面,最早於1912年興建,當時澳門沒有產牛,因此需要從外地將牛隻運進,也就有了這個作為牛肉專賣停放以及檢疫牛隻的地方。後1924年原址重建成現在的模樣,一部份被改為貨倉使用,另一部份則被規劃為展覽空間之用。

由倉庫空間改造成的展覽空間,為一長方形展區,兩側掛有攝影展品,中間則設有一小黑盒子播放錄影像。

2)永利藝賞(WYNN Gallery)-永利皇宮

今年適逢所謂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及澳門回歸20周年,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規劃大型國際文化藝術活動:藝文薈澳。連澳門主要的賭場區域也加入此一「文化政策」的行列,在賭場內設有展覽空間……

永利皇宮藝術館 Wynn Gallery@澳門 © Peggy WU

永利皇宮藝術館 Wynn Gallery@澳門 © Group 3 members

a. 人間樂園(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本展區位於永利皇宮的一樓(Ground Floor),展出五位藝術家共計9件作品,作品類型有裝置(LED)、繪畫、數位影像。

b. 後樂園紀(POST HAYWAIN)

位於永利皇宮的二樓(First Floor),展出三位澳門在地藝術家共計8件作品,作品類型有繪畫、雕塑裝置及攝影作品。

3)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Navy Yard)

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海事工房(Navy Yard)@澳門 © Peggy WU

a. 海事工房1號-象外之景——內地青年視覺藝術聯展

海事工房1號@澳門 © Peggy WU

展出大陸當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出作品26件/套,作品類型有繪畫裝置、互動影像裝置、3D列印、攝影、影像、雕塑等創作。令人難忘一幅影像裝置的作品:有窗外的城市和公寓的窗景。透過窗簾、影像、雨刷,刷掉每戶住戶窗邊的故事,是一件很容易讓人忘我的作品。

b. 海事工房2號-THIS IS MY CITY

海事工房2號@澳門 © Peggy WU

文化局現正推出演出場地臨時借用計畫,以免費借用的方式提供演出場地予澳門機構及個人舉辦音樂演出相關活動。’THIS IS MY CITY’則即將在此進行藝術節的活動。

2-2珠海

1) 北山中西文化基地-北山劇場(BEISHAN THEATER)

北山劇場BEISHAN THEATER@珠海 © Peggy WU

北山劇場 BEISHAN THEATER@珠海 © Peggy WU

北山中心文化基地每年固定舉辦有北山世界音樂節、北山國際爵士音樂節。基地有一劇場,然現已改建為文創與咖啡廳結合的複合式空間。北山音樂節共生的還有北山旅店和爵士音樂學校。

2) 樂士文化區LET'S CULTURAL DISTRICT

樂士文化區LET'S CULTURAL DISTRICT@珠海© Group 3 members

樂士文化區LET'S CULTURAL DISTRICT@珠海 © Peggy WU

由工業區舊廠房和荒地改建而成,擁有社區圖書館、展覽館、文創商品、手作店、咖啡廳、劇院、LIVE HOUSE等,雖是為該區注入文化藝術的氣息,但仍見有商業操作的經營模式,且部分空間並未有妥善的利用。

(三)小結與提問

在珠海的空間探訪中,先接觸了題為「話語」的中國與葡語國家藝術年展空間,透過殖民時期存留下來的葡式建物,以及展有與葡語系國家相關的攝影、錄像作品,讓中葡文化直接相碰相融在中國社區之中,藉以達到中葡文化的靜態交流。透過藝術的媒介取代話語,讓藝術文化擁有話語權,並與大眾交流。這樣的策展方向不僅活化古建物的使用,也讓社區多了一層文化風情。

而來到澳門南邊的賭場永利皇宮,團隊經過8至10個月的策劃與執行,在第一展覽廳中,主題為「人間樂園」,展出外國藝術家的新媒體、裝置、科技影像等媒介的創作作品,展間空曠,每個隔間有的只有展出一位藝術家的作品,讓展品似乎各自為政,把這些作品帶進賭場的意義為何?頗讓人不禁思緒停頓了一下。工作營的夥伴提出若是為了活絡藝術進入在地、增加接觸藝術的可能性,是否更應多多連結在地藝術家。提到了在地藝術家,此時我們的導覽人員才提出了「我們也有展出澳門在地藝術家的作品」。來到二樓的「後樂園紀」展間,一個坪數不到剛才「人間樂園」一個隔間大的空間,放置了三個藝術家的八件作品,相較方才看到的國際藝術家展間,著實更為「緊密」,然對於在地與國際的展品,提供此種空間差異的分配,是否真能在提供文化藝術給民眾的同時,也展現出跨國連結的策展概念,著實是一個值得玩味的討論點。配合澳門回歸20週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的時刻,首次嘗試在賭場建造一個展覽空間,為給人揮霍虛華的賭場形象注入一道新氣象。只是身在賭場裡的展間,吸引的來客組合為何?賭客?遊客?在地人?外地人?策展的目的為何?策展的成效如何?策展的未來又是如何?

回到澳門北島東南方的海事工房舊址,澳門當代藝術中心旗下的兩間海事工房,一間用作當代藝術展覽空間,一間則用作展演可容納約80至120人的LIVE HOUSE空間。雖政府機關善意將釋出空間作為作藝文活動使用,然後此區並不如市區或是觀光景點具有開放的交通與人員進出的便利性。因此,更需要政府或是民間的共同發展讓空間的活化更為顯著。

跨過珠海澳門的邊境,來到珠海,這個也在大灣區發展中的城市。造訪的北山文化區和樂士文化區,明顯形成了一種強烈對比。在北山文化區中,我們與營運單位的經理進行訪談,雖擁有著可以作為LIVE HOUSE的展演空間,然而營運單位卻將其改建為文創複合式咖啡廳,僅於音樂節期間作為展演場地。創辦人也在附近街區租用老屋改建為飯店,供音樂節期間提供表演者的住宿,平時則開放一般民眾入住。早期當地居民或許對音樂節的發生無感,然音樂節至今已發展近十年,社區居民已經漸漸習慣每年兩次音樂節的發生,並已培養一定粉絲觀眾每年固定時間前來參與盛會。社區也有一些新興的文創小店和餐廳。此為一個藝術節如何與社區發生連結、對話的例子展現。至於此種連結的效應如何?或許還是需要與居民們有深入的對話才能有進一步的發現。

對比同在珠海的樂士文化區,住宅與文創結合的社區經營,擁有社區圖書館、展覽館、咖啡廳、文創區、手作區、小劇場,然而卻發現部分空間(劇場、展場)並未見有更深層的文化連結,探訪目前的經營團隊,會令人有種這樣一個文化區的建造究竟是為了建立文化與社區的連結,還是僅在為房屋銷售和提升市價的商業考量,也或許可從此看出大灣區目前文化發展的方向。

三、專題討論-APP(Camp)的未來

APP這個非營利組織活動,其實是由當初的四個成員國代表發起的國際連結組織。而經過與幾位曾參加過歷屆CAMP的camper進一步瞭解之後,發現專題討論的主題原則上都聚焦在每屆參與者對於APP的未來與方向的討論。專題討論會先讓每位參與者分組提出對於APP (Camp)的建議並提出具體的改善、加強方針。例如在第二次的專題討論中,依據各組討論的結果可以區分組織架構、專業技能與工作坊、合作與製作、財務與行銷等四個面向進行討論。在將各組打散重新分組就此四面向提出具體的建議和方針。策畫團隊則會將每次專題討論後的結果在策畫會議時將問題聚焦並縮小。

專題討論2 Discussion 2 @廣州 © Peggy WU

第三次的專題討論,策畫團隊將第二次的討論結果進行參與者投票,由於APP正走向一個轉型的關鍵性階段,因此本次的投票也會很直接地影響APP的未來。經過參與者和策畫團隊來往的討論,針對參與者提出希望可以有更多參與者或是活動的訊息交流,因此就APP官網的資料量、雲端資料組成與更新、社群媒體的更新次數、電子報等等進行討論,也因為APP的主要成員係自發性的無給職付出,因此網站維護費、資料管理空間等皆需要額外費用處理,延伸出會員入會費、維護費的討論。

對於沒有所謂「行政」部門運作的組織,光靠行程滿檔的製作人自發性地籌組整個活動和維持組織運作有其困難性。而在整體討論過程中,也可以發現一個組織或活動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難得的是APP策畫團隊在尊重參與者的意見後,仍然可以有組織性地理出一條路,但未來的執行路上,仍然需要持續觀察。

專題討論2 Discussion 2@廣州 © Peggy WU

專題討論3 Discussion 3@澳門 © Peggy WU

四、公開論壇

活動接近尾聲,會有一場開放給大眾參與地公開論壇活動,由策畫團隊預設討論主題,採「大風吹」的遊戲模式,一次在場上四位參與者就主題進行分享和討論,如果有其他在場外的參與者想加入討論、提出觀點,必須上場替換一個場內的人下來。本次討論的主題從場上的參與者先就自己國家目前的藝文環境進行介紹,進一步討論引起或強化藝文發展的因素,以及藝文工作者如何與環境保護議題共處等等,最後則以作為一個製作人的角色分享。

觀察回饋

一、活動規劃與執行面

本次以觀察員身分參加APP Camp活動,也直接參與分組田野探訪的活動。而在與其他camp聊天的過程中也詢問同一組的組員對於田野探訪的感想,多數得到的答案不外乎覺得這次花了比較多的交通時間往返各個參訪地點,也比較少有機會可以與策展人、藝術家作比較深入的對談和瞭解,實為比較可惜之處。

然而。本組是全部組別中跨越最多城市(香港-澳門-珠海)的一組,且本次的探訪主軸在於大灣區,其本身就是一個多城市的區域概念,交通往返時間的確是無法避免的耗費。

另外,由於全部參與者於第一天香港的講座、參訪活動結束的隔天即分組行動進行小組探訪,經過兩天探訪行程後才又全員集合進行後半段的參訪和專題討論活動。這樣的行程安排上,並不利於參與者彼此之間的交流,未來或許可以多加思考全員和分組行動的時間安排。

而回饋到自己在場館服務的經驗上,身為節目執行製作者而言,作為主辦單位的我們時常是由我們規劃並執行藝術家在臺的落地接待事宜,而這次則是轉換以往的工作角色以「被接待者」參與活動,更能實際感受落地接待的細節。例如,這次八天七夜的活動中,我們換了五間飯店,每次辦理入住手續時都耗費了至少半小時至一小時的時間,甚至有房間數量錯誤的情形發生,我們不能說是主辦方的問題,有時候是飯店管理上的問題,但我們如何從實際看到並經歷過的經驗中去運用到未來我們在挑選飯店和協助藝術家入住等安排做更細心的安排,都可能讓我們自身甚或是場館的形象加分。

二、自我觀察

本次雖說以觀察員的身分加入工作營活動,但因本身並非在製作、策展上具有經驗的藝文從業人員,可以說是藝文產業的新人。從實質層面上或許不能在團體或分組討論中快速看見問題或就自身經驗提出分享,但仍可以藉由各種的討論活動中去觀察每位製作人思考的面向,以及對於問題的解讀和想法。每一次的討論也會對於每個人的專業經驗有不同的吸收。對於「初學者」而言,學習如何觀察和發現問題也是一種職能和自我成長。

由於APP本身比較專注於「個人」發展的組織,也就是每一位製作人就是一個個體,如何從每次的工作營中去汲取養分進化專業領域上的技能、人脈、區域網絡,就得靠自己親身體驗和接收。藉由本次的參與不敢說對於專業技能有多麼大幅的進展,但倒是在與他人互動和分享自己狀況,有跨出自己的一步,或許這就是在建立人脈。

三、結語

APP組織正在進行內部轉型,而每一次的工作營都仰賴著主辦國與策畫團隊的補助、贊助申請才能順利運轉。每一次的移(跨)地(國)探訪,在地主國的帶領下與一般巡演旅遊式的方式相比,更能深入瞭解當地文化發展,這在國際製作人的培育和發展上絕對是一個很有力的吸引力。若能在這些在地探訪中加入製作人專業技能課程或是案例分享,相信也會讓工作營和參與者更具發展可能性。

臺灣代表團@澳門©APPCAMP專屬攝影師

129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